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酒の小小窝

苦不尽,甘常在。

 
 
 
 
 

日志

 
 

2014年04月29日  

2014-04-29 14:03:48|  分类: 生活感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1

发现《看见》团队又出了一档节目《客从哪里来》,是一个”明星寻找自身历史“的节目,把流行的真人秀和纪录片结合起来。乍一听,好像有种“啊他们终于也沦陷了”的感觉,还好,看了柴静写制片人李伦,说虽然这是当下不得不有的调整,但“我觉得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做‘关于理解人的节目’。草根被粗糙地榜样化了,我们就让他回到个体的价值,明星褪去包装,我们让他还原回自己,也是个体命运的揭示。”

看了第一集,主角是易中天,这个我从未关注过的“明星学者”。

里面最印象深刻的是,易中天的堂哥,一位暮年老人给他写的一封信,信中写儿时那个战乱中暂居的家,七年的快乐时光,化作了脑海中一个具体的画面,他写道:常常想起那个家,门前有一口塘,塘边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翠鸟,正紧紧地盯着池塘中的鱼。

不知为何,看到这里的时候,正在吃午饭的我,眼泪又盈满眶了。

这是一位即将离开人世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日夜思念家乡的那份情感,他说,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么长时间地与“家”告别;他说自己变得多愁善感起来。

老人嘱咐易中天这个堂弟,带着他父亲留给他的怀表,去“寻根”,去寻找族人奋斗的足迹。他说,“早有这个想法,无奈现在已经是躺在病榻上的人。”而对于易中天来说,寻访之难,在于“年轻时各忙各的,等到想再去问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不在了。”

现实是常常有很多不能随心马上去做的事,等到产生遗憾的时候,就再也不可逆转。

 2

我常常也会梦到儿时的家。这是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每次梦里只要是发生在家里的事,那个家的场景必定就是儿时的那个家,仿佛我后来搬过的几次家都不曾存在过,我们至今仍住在那里。

有时候我甚至会很想把它画下来,因为即使后来的我们搬上了楼房就再也没有下来过了,我仍然非常喜欢那座我们唯一住过的平房。

童年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那里度过的。三室两厅,门前小院,一颗大龙眼树,还种了许多花;午后小院是一棵大木瓜树,还养了一些鸡。那时候和爸妈同个单位的人都住在一起,平房是整齐的一排一排,家家户户都是前院后院用栅栏围起来,挨家挨户也是栅栏围起来,我们在院子里玩,能看到左右的邻居院子里的动态,是吃的什么菜还是谈论着什么话题,就像《岁月神偷》那样的吃饭大场景。

学校就离家不到200米,小孩子们放学冲回家扔下书本,就转到各排屋子呼朋唤友地疯玩,像我从小安静的个性,唯一“撒野”过的一小段时光就在这里:捉蝌蚪弄脏了裙子和鞋子,在池边洗到天黑不敢回家;去“老板厂”捡珠珠,第一次跟家人撒谎而跟着班上的小混混同学走了很远差点迷路;和同伴们去一个奶奶家偷摘葡萄,被发现后全部人都跑了只有我被奶奶逮住,因坚决不供出同伴她跟我妈妈告状……

后来我们搬进了省水电局的“大院”,那年我9岁。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当时,只有夫妻都是“双职工”才能够上楼,“单职工”只能暂住平房。

上个世纪,国营单位的职工很让人艳羡,比今天公务员的待遇还要好,能够享受房屋分配,享受读书免费、看病免费,过节费多甚至还有“剃头费”之类奇怪的补贴,内部会经常有免费的文艺舞会和游园之类,是那个还没有“洗脚上田”富起来的东莞一个“有优越感”的地方。

对于孩子们来说,跟随父母上楼了,意味着“撒野”的时光结束,意味着我们要告别那些一起拨开雾气晨读、一起在门前跳皮筋的同伴,而到了一个封闭的“空中笼子里”,过起了“养尊处优”的日子。

到了这里,新的小伙伴们都是家中的宝贝独生子女,不愁吃穿,休息日补习琴棋书画,爱攀比成绩。因为都是同一个大院,读的都是同一个子弟学校,家家户户相互认识,谁家孩子的什么动静,一夜之间大家就一清二楚。

坏事自然是传千里了,好事也会很快让父母也成了名人。在大院通往学校的天桥底下,有个公告栏,除了日常的告示、通知、讣闻,也会贴上“喜报”,写上:××班级××同学(父亲××)在××市级竞赛中荣获××等奖……我得过的几次奖,远在外地做工程的爸爸还没等我们报喜,已经电话过来,“恭喜你啊”,消息传播之快,不仅在大院之内,还在各个工程的工地上。

我终于也从“野丫头”变成了学习成绩好的乖乖女,并且越发地多愁善感。常常看着家楼下的羽毛球场发呆,偷偷地看不同的小伙伴们来这里打球、聊天、玩闹,而我总是默默地在我的小房间的窗口看着,不愿下去。

那些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时光,永远都定格在之前的那个家里。那时我虽然也曾在后院隔着栅栏偷看后排屋的女画家在院子里晾开她的画作,但绝不是静默而忧郁,而往往是向着她身边那个不会走路的娃娃做一个鬼脸,然后乐滋滋地跑开去。

搬上楼之后,我从小学生变成了大学生,终于也出了门。

按说,在这个楼房家里的时间更长,发生的事情更多,梦里的家应该常在这里啊,却从来都没有,一直都是儿时的那个平房,懵懵懂懂的年纪,却有我终身难忘的“家”。

 3

去年买了本《平如美棠》,老人用画作和文字记录一生点滴,以悼亡妻。看他写儿时的那几篇,有趣,无忧无虑,勾起了我自己许多的儿时回忆,希望有时间的话我还是先写下来一些片段,及时典藏。

近日随口跟影子提起,此书借给友人,想再买一本自己留存,第二天,他真的带回来一本,放在枕边,时不时重看,仍有滋有味。

同样是暮年老人,《平如美棠》记录更多的是俩人之间的难忘往事,而不久前我帮邝爷爷整理的自传,更多的却是他奋斗前线,服务为民的故事。这些事,在今天看来,也许都是寻常日子中的平常事,他们都不是影响历史的那些人,却也有难得的某种精神,值得后辈去学习。

  评论这张
 
阅读(251)|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